你是否也在遭遇这样的“养生困扰”?
明明知道茯苓能祛湿、砂仁可健胃,可一闻到那股“土腥味”,便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听说陈皮助消化,然而泡水后的苦涩滋味,却让人望而却步,再也不想尝试……
不少人都会发出感慨:“养生固然好,但能不能别这么难以下咽?”
传统药食同源产品常常陷入“有效但难吃”的困境,为了掩盖原料本身的特殊风味,部分产品过度添加糖分与香精,这无疑背离了“天然健康”的初衷。难道健康与美味,真的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
无限极自成立以来,始终深耕中华养生领域,不仅聚焦产品功效,还设立了感官评价实验室,高度重视用户体验。近日,在2025第五届感官评价实践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食品科技创新论坛上,无限极受邀出席并分享了其在药食同源食品感官分析方面的创新成果与深入思考。
无限极科研中心用户体验测试经理陈亚非代表公司作了《解码“健康”与“美味”药食同源食品感官描述词创建》的主题演讲,展示了无限极独具特色的药食同源感官词典、本草口服液风味轮等创新感官评价方法。
药食同源成分在风味方面的感官描述较少,即便在药典中也很少提及,况且每个人心目中对于甜酸苦涩等口味的标尺是不一样的。为此,无限极组建了专家级感官评价员队伍,对药食同源成分进行品评和描述分析,然后再询问消费者是否能够理解。经过6个月的培训和测试,针对含药食同源成分的本草口服液产品总共创建70个描述词,包括外观、气味、味道、口感、余味等,让口感风味描述更加精准。
在此基础上,无限极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创建了本草口服液风味轮和药食同源感官词典,包含了100多个描述词,涵盖了100多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和114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共200多种物质。风味轮的描述性词汇,不仅能让用户快速建立感官风味认知,还能帮助研发工程师进行产品风味分析与优化,再结合药食同源感官词典的词汇定义,就能输出科学且准确的感官风味建议,从而攻克产品开发过程中“适口性”这一难题,让消费者轻松接纳并喜爱上药食同源功能食品。
(对话行业感官实践:不同特色感官质量控制体系讨论会)
感官评价作为连接产品功效与用户体验的关键桥梁,不仅能提升健康食品风味及口感的质量稳定性,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健康食品的价值融入到消费者的每一次品尝体验之中。
未来,无限极将持续加大在感官评价技术上的研发投入,进一步优化创新感官评价体系,以用户为中心,深入研究消费者对于口味和口感的多元需求,不断探索更契合大众味蕾的配方和工艺,让每一款中草药健康产品都能精准“懂”你的味蕾,为消费者开启健康与美味兼得的生活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