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体育馆内,绿叶科技集团董事长徐建成以一句“绿叶人,快回家!”点燃了沉寂多年的直销行业。这场名为“新生态启航盛典”的发布会,不仅是绿叶暌违六年后重返直销的宣言,更是一场关于“利他爱人”与“长期主义”的价值观输出。
回归即颠覆:一场迟到六年的商业觉醒
六年前,绿叶因政策风险暂别直销江湖,转而深耕绿叶超市和全球供应链,以“低价优质”的日用品在60多个国家开出超3800家门店。然而,超市业务虽规模庞大,利润却如刀片般稀薄。徐建成坦言:“利润微薄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商业的本质。”
这一次,绿叶带着“新生态”矩阵归来,表面是重启直销,内核却是对商业可持续性的终极探索——如何在利他中实现共赢,在长期耕耘中收割复利。
利他爱人:从“输血”到“造血”的商业基因
在绿叶的词典里,“利他”绝非空洞口号,而是渗透到企业血脉的行动纲领。
1.员工与伙伴:共享红利的“命运共同体”
新生态战略中,绿叶首次提出“成就长期主义的绿叶事业”,并将价值600万元的湖景别墅、保时捷豪车等奖励直接写入邀请函。这种“真金白银”的激励背后,是绿叶对“利他”的量化实践:“让奋斗者共享企业增长红利”。
从2024年科技奖励中9项发明专利的南荻项目团队,到年销冠河南省区的绝对销量冠军,绿叶用持续的技术分红和渠道分成,构建起员工、经销商与企业的利益闭环。
2. 社会担当:商业向善的底层逻辑
早在2024年12月,绿叶捐建的四川广安思源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其“爱生活”洗衣液更成为江苏省日化行业唯一“江苏精品”认证产品。这种将社会责任融入产品与公益的实践,正是“利他”的延伸——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
3. 消费者主权:低价优质的“普惠哲学”
从绿叶超市“80%自主品牌+20%知名品牌”的万款SKU,到新生态中涵盖护肤、家清、健康饮品的5000余款产品,绿叶始终坚守“高品质、低价格”的承诺。用徐建成的话说:“我们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方式。”
长期主义:穿越周期的三大战略支点
长期主义的核心,在于抵抗短期诱惑,专注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绿叶的“新生态”战略,正是通过三大支点铺设未来十年的增长轨道。
1. 科技护城河: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全域创新
- 研发纵深:三大研发中心(苏州总部、欧洲联合、江南大学)形成“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化”的闭环。
- 专利矩阵:2024年累计申请发明专利9项,涵盖低聚木糖有机肥、非洲猪瘟病毒蛋白重组等跨界技术。
- 产学研融合: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建实习基地,将“拔尖人才”直接输送到生产一线。
2. 全球化布局:从“出海”到“扎根”的地缘渗透
绿叶的3800家全球门店不仅是销售网络,更是文化触点:哈萨克斯坦第20家门店开业、土耳其业务挺进欧洲,标志着绿叶从“产品输出”升级为“品牌本地化”。这种“全球制造+区域适配”的模式,正是对抗贸易壁垒的长期策略。
3.生态闭环:六大板块的“自生长系统”
新生态包含超市、商城、电商、超级零售、直播、MCN六大板块,其本质是构建一个“流量-转化-复购”的自循环体系:
- 线下:绿叶超市作为流量入口,覆盖日常消费场景;
- 线上:直播与MCN机构(如创新派网络科技)打造内容生态,实现私域沉淀;
- 中台:5000余款SKU的供应链支撑多场景需求。
行业启示:当长期主义成为新商业宗教
绿叶的回归,恰逢中国直销行业“修例”前夕的政策窗口期。其战略选择对行业有三大启示:
1. 牌照不是护身符,价值才是通行证
绿叶手握直销牌照,却未沉迷于传统“拉人头”模式,而是通过产品力与生态力重塑行业规则。正如印遇龙院士所言:“健康猪肉与植物提取物研发才是未来。”
2. 利润与规模的辩证法
徐建成曾反思:“绿叶超市的规模是护城河,但利润薄如蝉翼。” 新生态通过高毛利的健康产品(如纽维兹胶原蛋白饮)与低成本的超市流量互补,实现“规模养利润,利润反哺规模”的良性循环。
3. 传统企业的“第二曲线”觉醒
从日化到生物科技,从超市到AI驱动的MCN,绿叶的跨界绝非盲目扩张,而是围绕“生活刚需”的生态延展。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元化,正是长期主义者的典型路径。
在快时代,做慢生意的赢家
2025年,绿叶定下50亿营收目标,这让人想起其六年前凭借“小单制”创造的辉煌。但今天的绿叶已不再追求闪电战式的增长,而是以“利他爱人”为舟,“长期主义”为桨,驶向更辽阔的商业蓝海。
商业世界里,有人追逐风口,有人深耕沃土。而绿叶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拒绝变化,而是让变化服从于不变的价值观。当行业还在为“直销是否过时”争论不休时,绿叶早已用“新生态”给出了答案——商业的终极竞争力,永远是对人的尊重与对时间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