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初的大连,海风已带凉意,但一场关于“微纳气泡”的盛会却让这座城市在科技领域热度攀升。8日,第二届全国微纳气泡大会上,300余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顶尖机构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讨论的是一种直径比头发丝还细千百倍的气泡——微纳气泡。
在这场高规格学术会议的承办方名单里,大连本土企业双迪公司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一家东北企业站到了这项前沿技术的舞台中央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小气泡,大能量:重新认识“水下精灵”
要理解双迪的价值,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微纳气泡。顾名思义,“微纳气泡”,是指直径在几十纳米至几百微米之间的极小气泡群。想象一下,将气泡做到纳米或微米级别,相当于把普通气泡“精雕细琢”成亿万颗“水下纳米机器人”。
这些极小气泡具有不可思议的特性:它们在水中停留时间极长,表面带电荷,比表面积巨大——简单说,就像把一块方糖研磨成纳米粉末,溶解效率呈几何级数提升。

这种技术飞跃,业内常将其比喻为从“水上的浮萍”升级为“深入土壤根系的养分”。它不再是简单增加气泡数量,而是从根本上革新了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与传输效率。
正是这种特性,让微纳气泡技术成为水处理、农业灌溉、医疗健康、工业清洗等领域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科学家+企业家:双迪的“黄金配方”
在大会现场,金普新区科技局负责人的一句“科学家引领,企业家实干”,道破了双迪在微纳气泡领域脱颖而出的核心密码。
与许多追逐风口的企业不同,双迪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早在行业萌芽期就投身基础研究。他们不仅组建了专项研发公司迪创氢能,更耐得住寂寞进行长期技术投入。

“技术研发最忌讳急功近利,”双迪研发负责人表示,“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从底层原理开始的创新。”
据了解,截至目前,双迪已构建七大自主核心技术体系,手握170余项专利。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参数的夜晚,是对每个气泡大小、稳定性、寿命的极致追求。
从实验室到生活:技术落地的“三重境界”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双迪的微纳气泡技术,正在多个领域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健康饮水:让氢气不再“稍纵即逝”。氢气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但如何让氢气稳定地留在水里一直是个行业难题。“就像试图留住握在手中的风,”一位行业人士形容,“氢气在水中的逃逸速度太快了。”
双迪的微纳气泡锁氢技术,通过制造纳米级别的氢气泡,让氢气在水中稳定存在数小时甚至更久。这项创新不仅解决了技术痛点,更与全国多家水企达成城市供水合作,让“大连智慧”流入千家万户的日常饮水。
现代农业:灌溉出来的“不一样”。在双迪的农业试验田里,用微纳气泡富氢水灌溉的作物展现出惊人变化:水果更甜,农作物抗病性增强,产量提升。这不是魔法,而是科学——微纳气泡提升了水中的溶氧量和氢气浓度,优化了根系生长环境。
“同样的品种,不一样的口感与品质,”参与试验的农户说,“这技术让传统农业看到了新可能。”
家居清洁:小气泡解决大问题。在厨卫清洁领域,双迪的创新产品荣获“金星创新产品奖”。利用微纳气泡强大的清洗能力,清洁剂使用量大幅减少,去污效果却显著提升。这是技术改善生活品质的最直接体现。
微纳气泡的未来:中国技术的“换道超车”
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微纳气泡技术正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而双迪这样的企业,正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技术的突破往往来自于跨界融合,”与会专家指出,“双迪的成功在于他们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更懂得如何将实验室的突破转化为产业界的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微纳气泡技术的应用边界还在不断拓展。从环境治理到生物医药,从工业制造到日常生活,这项技术的潜力才刚刚开始释放。

而对于大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双迪的示范意义可能远超技术本身。它证明,这片土地上不仅能生长出优秀的企业,更能培育出引领未来的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双迪负责人说,“它需要扎根实业土壤,需要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合力,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我们愿意做这样的坚守者。”
微纳气泡虽小,却承载着中国产业升级的大梦想。在这条路上,双迪和它的“大连智慧”正在书写一个属于中国原创技术的故事——一个关于坚持、创新与价值回归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才刚刚翻开第一章。